小朋友終於放暑假了
趁著暑期輔導前的空檔
趕緊安排計畫已久的
太魯閣國家公園三日遊
這趟行程的主題就是逛太魯閣
出發前就先上網研究
打算把GOOGLE標記的旅遊景點
畢其功於一役一網打盡
住宿特別挑選在太魯閣入口處
避免舟車勞頓浪費時間
本以為吃麥當勞可以省點時間
沒想到還是花了20分鐘點餐
新的蘇花改路段取代台9線
原來的台9線改為台9丁線
拉直的平面道路
車車不用再爬上爬下彎來彎去
既省時間也安全多了
一下子就到東澳了
這一段蘇花改讓東澳變近了
第一段蘇花改結束接回舊台9線
期待接下來的兩段路線趕快完工通車
141.9公里在做明隧道單線管制通行
蘇花改第二段完工後就不必再走這裡了
和仁國家公園界標
第三段蘇花改出口在原本的大清水休息站
通過崇德隧道清水斷崖路段就結束了
接下來就是一路下滑到花蓮啦
太魯閣到啦
太魯閣國家公園三日遊
第一站先來太魯閣遊客中心休息一下
早上6點從台北出發
到達太魯閣時間還不到9點
逛遊客中心未免太輕鬆了
今天才旅行第一天
當然不可能這麼輕鬆過的啦
這裡等有空檔再回來逛就可以啦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及南投
是台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
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
其範圍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其外圍山區為主
包括合歡群峰 奇萊連峰 南湖中央尖山連峰
清水斷崖 立霧溪流域及三棧溪流域等
太魯閣遊客服務中心
位於太魯閣中橫公路入口牌樓之右側
館內分為地下一層及地上兩層
共有生態遊憩館 人與自然館
環境教育館及特展室等主要展區
太魯閣台地步道分為南北兩段
約環繞太魯閣台地270度
南段步道鄰近立霧溪
從遊客中心旁大草坪
經過遊客中心後方
延伸至太魯閣警察隊
北段步道則從大型車停車場至行政中心旁
緊靠山邊穿梭在密林中
除了可享受清涼的森林浴
也有機會遇到臺灣獼猴喔
步道旁的大草坪上有兩棵榕樹
一棵是原生長於台地上的榕樹
另一棵枝條如長龍一般
這棵榕樹原栽植於太魯閣附近的太魯閣旅社
由於配合台九線公路拓寬
太魯閣旅社拆除改建
主人游先生栽植這棵榕樹三十餘年
不忍榕樹因公路拓寬而砍掉
遂贈予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移植於太魯閣台地上
地下一樓的展示館
館內分為地下一層及地上兩層
共有生態遊憩館 人與自然館
環境教育館及特展室等主要展區
接下來要展開今天的行程啦
來太魯閣國家公園玩
一定要到東西橫貫公路牌樓處
拍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
才不虛此行啦
今日的太魯閣區段橫貫公路
早已不是過去的路況
沿途很多地方都重新設計規劃
讓這世界級的旅遊景點
除了可看性還要更具安全性
後面的小山洞是原來的舊路
砂卡礑隧道通車啟用後
到遊客中心的訪客可直接由隧道
前往天祥不必再繞回
東西橫貫公路牌樓處
國家公園管理站及遊客中心設在立霧溪對岸
奔流不息的立霧溪
夾帶上游的大量砂石在此沉積
長春祠是紀念闢建中橫公路
不幸殉職的築路人員
步道沿著長春橋邊的山壁
鑿出小徑首先會抵達長春祠
然後沿著後方幾乎垂直山壁
開鑿出的之字型陡上階梯
可抵觀音洞 太魯閣樓和鐘樓
不過後面這些都因為
步道封閉而無法親近
後段的難度不低
即使開放也不打算走啦
小錐麓步道上的單索吊橋
民國47年中部東西橫貫公路修建期間
公路局就在此興建長春祠
紀念闢建中橫公路而不幸犧牲的施工人員
從長春祠旁的之字型步道一路往上
經過太魯閣樓後可抵鐘樓
從鐘樓可俯瞰立霧溪曲流地形
也可遠眺西拉岸部落及大禮部落
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
殉職的225位施工人員
祠中刻有殉職築路人的姓名
從中橫公路舊路長春橋橋頭
循階梯而下就是長春祠步道
沿著山壁鑿出的小徑前行
約300公尺可抵達長春祠
鐘樓是步道的最高點
由此開始下坡是最輕鬆的路段
不多久穿越過了吊橋
即可到達禪光寺
步道延伸到長春祠正後方
垂直的山壁開鑿出之字型
陡急而直上的階梯
走來辛苦被稱為天梯
循天梯直上先到達觀音洞
再經太魯閣樓後到達鐘樓
長春橋的材料原本是準備運往越南築鐵路的鋼材
沿著山壁鑿出的步道
這是原本的舊東西橫貫公路
現在改為單行道
立霧溪在這裡大轉彎
立霧溪切割出的峽谷
溪畔是前往布洛灣前的一座小水壩
附近是台灣電力公司溪畔發電廠
立霧溪的溪水也因為這座水壩被分割為二
上游的湖水在陽光下呈現出亮眼色澤
湖畔有一座志清亭
可以在此暫歇欣賞湖光山色喔
志清亭
日治時代末期
日本人為了發展立霧溪水力發電
1940年3月開始在立霧溪下游興建立霧發電所
並在溪畔建造水壩開鑿563公尺長的引水隧道直通太魯閣
溪畔壩
電廠於1944年完成第一部機組並開始運轉發電
但四個月後水壩遭大水沖毀
二戰後重建並於民國40年12月第一部機組恢復發電
民國43年第二部機組也加入運轉發電至今
溪畔水壩於民國50年左右從放流式水壩改為閘門式水壩
靳珩公園是為了紀念
中橫公路開闢期間
不幸殉職的靳珩段長
燕子口步道自行開車來的
可以停在公園附近的橋上及隧道內
公園最高處建有一座
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
公園裡的觀景平台
還可以欣賞著名的印地安酋長岩喔
燕子口新車道
燕子口步道現有簡易的人車分道設施
但是路面狹窄經常造成交通擁塞情況
因此太管處在這個路段
新開鑿兩座隧道及興建一座橋樑
讓車輛行駛隧道
舊公路則改成人行步道
車車還是停橋上比較安全
靳珩橋跨於立霧溪支流魯丹溪上
靳珩橋原是圓孔水泥橋
民國86年8月29日安珀颱風來襲
當夜雨量超過1000毫米
山洪爆發將靳珩橋沖毀
目前這座是重建完成的橋梁
從靳珩公園觀景平台朝立霧溪對岸望去
有一巨大的大理岩突出於立霧溪中
仔細觀察巨石儼然是人像的側面
眼凹 鼻樑 下巴 酒窩都清晰可辨
加上上方稀疏著生的植物
就像是戴著羽冠的印地安人頭像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令人讚嘆
靳珩公園位於九曲洞及燕子口之間
此段道路因地勢險惡
工程進行不易開鑿公路時曾造成多名人員傷亡
靳珩為公路局橫貫公路合流工程處段長
當時負責此段公路施工
民國47年中橫公路闢建期間
靳珩段長巡視橋樑工程時
被地震落石擊中所站的木板橋
墜落溪谷不幸殉職後人為紀念他
除將新建的橋取名為靳珩橋
並在橋旁建靳珩公園
公園中有他的塑像
亦有經國先生所撰立之碑文
燕子口續行的路線較狹小
要注意後方來車
靳珩公園為魯丹溪及立霧溪交會處的高地
最高點上立有公路局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
紀念中橫公路施工期間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
燕子口步道這一個景點
是庭特別指定要來的地方
燕子口的地形是立霧溪
經年累月所切割雕琢出來的
石灰岩崖壁上的壺穴
是地下水出口和立霧溪水侵蝕所造成的
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
沿途可欣賞太魯閣峽谷
壺穴 湧泉 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燕子口石碑前是人車分道入口
同時也是進入錐麓斷崖的管制站喔
布洛灣下午再來逛
太魯閣管理處在燕子口路段
新開鑿兩座隧道及興建一座橋樑
讓來往車輛行駛隧道
舊公路則改成人行步道
步道可以延伸到錐麓斷崖
讓遊客能在步道上
輕鬆自在欣賞峽谷景觀
車車還是可以開進去
行人自己要小心啦
這一段動線比較安全
有人車分道
立霧溪到達燕子口
峽谷在此變得更為狹窄
從這裡到慈母橋這一段
是立霧溪峽谷最優美的路段
燕子口的地形是立霧溪水
歷經久遠的歲月所切割雕琢出來的
石灰岩崖壁上的壺穴
並非是燕子鑿出來也不是燕子窩
是地下水出口和立霧溪水侵蝕所造成的
燕子們於其間覓食嬉戲因而得名
燕子口對岸山壁有許多洞穴
這就是壺穴是燕子口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觀
壺穴的形成有兩種
一種是地下水的出口
地下水在飽和的狀態時便會從岩縫中滲出
久而久之就將岩石裂縫溶蝕成一個個的洞穴
大雨過後還可觀察到水柱從岩洞中湧出這即是湧泉
另一種形成的原因是立霧溪水侵蝕出來的
立霧溪在發育的過程中
湍急的溪水有時受到阻礙便形成漩渦
漩渦水流帶動河沙不斷淘蝕岩壁
經長久的歲月後就形成壺穴地形了
立霧溪水淘蝕所形成的壺穴
開口幾乎都朝向上游
地下水溶蝕而成的壺穴
開口大致都是朝向下游
山風吊橋
新建的山月吊橋
從布洛灣通往錐麓古道
以後可以少爬一段路
湧泉
燕子口和九曲洞之間
有一片垂直陡立的大理石峭壁
寬約1200公尺海拔高約1100公尺
是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之稜
所形成的深窄直立斷崖
前面這一片就是著名的錐麓斷崖
在此仰望斷崖幾乎看不到斷崖頂端
斷崖上的錐麓古道
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惟一的史蹟保存區
也是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跡喔
這一片垂直峭壁就是錐麓斷崖
公路這一側是福磯斷崖
是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之稜所形成的
兩斷崖相距僅有20多公尺
這是立霧溪百萬年來精雕細琢的壯觀成果
錐麓古道就在上面通過
錐麓古道位在錐麓斷崖上方
是中橫公路未開通前唯一的交通路線
古道自巴達岡起至合流慈母橋止全長10.3公里
山徑修築在海拔750~780公尺之間
平緩順暢居高臨下視野遼闊
這裡是古道中最精華的一段
錐麓斷崖和福磯斷崖
全是由大理石岩塊構成
由於地勢不斷隆起
加上立霧溪侵蝕下切作用
切穿了三角錐山東南稜
因為大理石岩不易崩落
以至於形成今日險峻的斷崖
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份
更早期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
原路徑只有30公分寬僅容得下並立的雙腳
1917年日本人強徵原住民壯丁
將小徑拓寬至1.5公尺以便通行或載運火砲
壯丁們以繩索綑綁腰際自斷崖頂垂懸而下
鑿洞埋設炸藥可見當年開鑿之艱辛危險
流芳橋位於中橫公路176.5K處
錐麓斷崖與九曲洞之間
立霧溪至此有一個90度的大轉彎
流芳橋就在這裡橫跨過立霧溪峽谷
站在觀景平台上可以欣賞太魯閣峽谷
向東望去左右兩岸山壁矗立
遠處是聳立的高山溪流一路奔騰而下
與燕子口九曲洞所看到的峽谷景觀
視覺感受迥然不同
此行九曲洞人行步道整修中未開放通行
真是太可惜了
太魯閣國家公園有2條大眾化的健行步道
一條是綠水合流步道又稱綠水步道
另一條是看白楊瀑布的白楊步道
這兩條步道景緻不同各有特色
綠水步道有一段開鑿在山壁上
就像是縮小版的錐麓古道
如果把護欄拿掉還敢走
就可以去報名錐麓古道了
慈母橋是一座紅色大橋
為立霧溪與荖西溪的匯流處
所以這裡也稱合流
同時也是錐麓古道的進出路線
慈母橋東側橋頭建有慈母亭
是先總統蔣中正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
橋中段旁的青蛙石上建有蘭亭
眾人都戲稱是戴皇冠的青蛙
是經國先生為紀念其母所建
綠水步道的入口位於綠水地質館旁
現在剛好是中午休息時間大門深鎖
一樓展示地球四十六億年演化史
地質年代介紹板塊構造運動
及岩石的生成與演變等主題
二樓介紹大地外貌太魯閣國家公園景觀照片
以及立霧溪古今往來河階地峽谷成因
綠水步道原本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份
由於此段古道路況良好
景觀及生態相當豐富
因此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它規劃為步道
徑寬約2公尺大致維持日治時期合歡越嶺古道的寬度
全線平緩易行是條老少咸宜的健行路線
步道入口位於綠水地質展示館旁
茂密的森林斷崖地形岩生植物
人文遺跡都是其特色
綠水曾是太魯閣族人的陀優恩部落
現今的地質展示館
早年相繼作為花蓮縣政府太魯閣風景區管理所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及太魯閣警察隊的辦公室
綠水步道從綠水地質展示館出發
步道後段與產業道路相銜接
最後於合流露營區附近回到中橫公路
合歡越嶺古道距今約三百年前
是太魯閣族人翻越中央山脈
定居於立霧溪沿岸時
來往部落間的聯繫道路
日治時期發動的太魯閣戰役
就是沿著越嶺古道攻打太魯閣族人
太魯閣戰役之後日本人繼續清理道路
並在沿線設置警察駐在所
以達到操控太魯閣地區的目的
步道首先會穿過一片樟樹林
它不僅造就了早期台灣的經濟發展
但也因為爭奪樟樹而引發許多征戰
原本台灣低海拔大片的原生樟樹林
歷經百年的浩劫後已所剩無幾
綠水步道的樟樹林
應是民國40~50年代的造林
1927年太魯閣峽獲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1932年花蓮港廳與台中州分別著手合歡越道路踏查
1935年2月從花蓮港廳至台中州霧社路段終於暢通
此路線改稱為合歡越嶺道路
其中從合流到綠水這段古道
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整修為綠水步道
並且保留了大部分古道的路跡
接著來到小山洞
山洞長約三十公尺裡面漆黑一片
走到山洞中段就可以看見前面洞口的光線
小山洞並非合歡越嶺道原有的
而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為了方便遊客行走所開鑿
走出洞口一片大理石斷崖矗立著
古道與中橫公路在斷崖上下方並列
頗有錐麓斷崖的氣勢
是綠水步道最優美的一段路線
如果拿掉護欄就像錐麓古道了
步道橫切過斷崖
站在斷崖上視野開闊
中橫公路在腳底下穿過
立霧溪在此有一個大轉彎形成曲流地形
向西可以眺望不遠處的
綠水管理站座落於河階地上
向東則是合流露營區
就在立霧溪與橫貫公路之間
小山洞出口的峭壁
弔靈碑是日治時期留下的石碑
由整塊原石刻成碑文上有弔靈二字
並刻有四名日本警察的名字
年代從大正五年至大正十一年
是紀念當年殉職的警察所立
弔靈碑的存在
也可證明這裡是古道的一部份
步道末端接到一條寬闊的產業道路
往下走即可回到中橫公路
山壁上的鐘乳石
合流露營地
綠水管理站
環境很棒的露營地
走完綠水步道之後
可以續行岳王亭走吊橋
岳王亭就在公路旁邊
上面有一座吊橋可以跨越立霧溪到對岸
過去在伐木時期
這座吊橋是伐木工人
進出研海林道的路徑
現在則是攀登奇萊東稜的登山路線
地圖跟國家公園資料上都不會寫
免得又要浪費人力去山上救人
岳王亭
吊橋橫過立霧溪可直上研海林道
是早年伐木時人員進出的通道
海馬石
太魯閣國家公園今天的行程就到綠水步道
現在要回程去布洛灣看看了
經過慈母橋還是遇到管制整點放行
剛好可以找找google地圖上標示的海馬石
剛剛去的岳王亭跟吊橋
露營可以考慮來這裡
一個營地只要300元
剛剛走的綠水步道出口
峭壁上的綠水步道
回地質展示館開車
趁著空檔下來拍海馬石
慈母橋是一座紅色大橋
為立霧溪與荖西溪的匯流處
所以這裡也稱合流
同時也是錐麓古道的進出路線
慈母橋東側橋頭建有慈母亭
是先總統蔣中正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
橋中段旁的青蛙石上建有蘭亭
眾人都戲稱是戴皇冠的青蛙
是經國先生為紀念其母所建
海馬石就在慈母橋前上方山壁上
環流丘景觀公園步道位在布洛灣下台地
鄰近立霧溪的邊緣
這裡堆疊著許多片麻岩巨石
木棧道架設在巨石上
這些巨石是立霧溪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
木棧道環繞整個環流丘一周全長約300公尺
設有觀景平台及休憩涼亭
可在此俯瞰立霧溪谷和溪畔水壩
環流丘主要是由河川作用塑造而成
很久之前立霧溪被截斷形成偃塞湖
大量泥沙淤積出河階台地的雛型
在河流的下切作用下經漫長時間
終於衝開了阻塞的河道切割出新的河道
湖水洩去後即留下現今的布洛灣的河階地
而被切割的地方就是環流丘
所以環流丘與對岸的山脈本來是一體
之後才被立霧溪切分開來形成現在的地形
施工中的新山月吊橋
通往對面的錐麓古道到山風吊橋
以後就可以少爬很多山路了
溪畔壩
日治時代末期
日本人為了發展立霧溪水力發電
1940年3月開始在立霧溪下游興建立霧發電所
並在溪畔建造水壩開鑿563公尺長的引水隧道直通太魯閣
電廠於1944年完成第一部機組並開始運轉發電
但四個月後水壩遭大水沖毀
二戰後重建並於民國40年12月第一部機組恢復發電
民國43年第二部機組也加入運轉發電至今
從觀景台可以觀察到立霧溪對岸的岩壁
正與環流丘上的巨石一樣同屬片麻岩
這是環流丘的巨石與對岸山壁曾連成一體
後來因立霧溪改道而被切開的證據
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
太魯閣語的意思是回音
這裡曾經是太魯閣族人聚居的部落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成立管理站
提供旅遊諮詢服務
伊達斯在太魯閣族語是月亮月光之意
伊達斯廳建築物圓滿似明月
原本的環型劇場受颱風重創毀損不堪使用
重新整建為多媒體簡報及舞台表演等功能
布洛灣分上下兩台地高度相差30公尺
下台地海拔約370公尺管理站設在這裡
提供遊客解說諮詢服務及遊憩訊息
下台地另有環流丘公園及步道
到觀景台可以俯瞰溪畔水壩觀賞峽谷風光
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
展示太魯閣族人織布藤編技藝的精美作品
現場有展示太魯閣族織布藤編紋面等主題內容
織布與藤編為太魯閣族人
最引以為傲的兩項手工技藝
紋面除了代表同一族群的標示外
更是成年與能力的展現
織布是女性的工作
花紋以條紋 人字紋 方格紋 三角形紋和複雜的菱形為主
顏色則多為白色 紅色 黑色圖案精緻美麗
藤編是男性的工作以黃藤為材料
編成上山工作的背籃盛裝物品的簍子盤子等
根據史籍及老人口述大約300~400年前
中央山脈西側的太魯閣族人
因耕地和獵場不足而遷移到立霧溪流域定居
當時有兩家族分別在布洛灣的上下台地建立部落
但是在1914年的太魯閣事件
和1930年的霧社事件之後
日本統治者便誘迫他們
遷移到現今的秀林鄉富世村和秀林村
立霧溪歷經多次顯著的地形隆起運動
每次地殼隆起都會使河床高度提升
導致河流向下侵蝕作用加劇
此時河流的攻擊坡外坡所受的侵蝕力較大
舊河床較難留下對岸堆積坡
受到的侵蝕力較小而能殘存下來
當河流繼續下切殘留的舊河床相對提高
就形成了表面平坦的河階地形
這種作用持續下去便可以造成
數層高度不等的河階地
河階地形是立霧溪流域最重要的地形景觀之一
聚落果園農場風景區及遊憩區等
都分布在各溪流的隆起河階上
很久以前的立霧溪下游
約在今日白沙橋附近發生過一次大坍方
大量土石完全阻絕的立霧溪
形成了一個具有天然壩堤功能的堰塞湖
當湖底的土石堆積至160公尺左右的厚度時
天然壩堤無法再承受湖水的壓力而潰堤
露出的便是今日的上台地
隨著立霧溪的下切侵蝕作用
又形成了今日的下台地
寧安舊橋長達八十二公尺
是中橫開鑿之初所建
寬度僅容一輛車通過
在當時是台灣最長的單孔橋
寧安新橋在舊橋旁
是懸臂式水泥橋在民國78年完工通車
新橋通車後舊橋只供行人通行
寧安橋下方岩洞有一座小廟
供奉不動明王據傳是日治末期
日人開鑿採金道路時
從日本請來銅鑄的不動明王神像在此供奉
庇佑築路工程平安順利
但後來神像不翼而飛
民國40年台電公司重塑神像並重整修廟
回到太魯閣閣口
結束第一天的太魯閣行程
這趟太魯閣國家公園三天自由行
特地挑選住在新城的立閣人文旅店
這間飯店才開幕三年還很新穎
最重要的是距離太魯閣遊客中心
開車只要5分鐘
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交通上
飯店的主人是HONDA台灣經銷商
博達汽車的董事長張麗玉女士
許久以前就耳聞張董的銷售傳奇
張董事長出身在貧困的花蓮鳳林
年輕時負笈北上
在男人堆中掙得一片天空
因緣際會下買下這間旅館
飯店名稱取為立閣
源自於立霧溪與太魯閣喔
咖啡飲料24小時供應
咖啡機的豆子還不錯
用餐都在這裡
一進飯店服務人員就奉上一杯冰涼的洛神花
服務真是貼心
到處都有wifi可以上網
住宿券是旅遊展買的費用含晚餐
暑假每房加價1000元
但是最近陸客都不來了
旅遊網站上的賣價竟然更便宜
飯店很爽快答應免收加價費
彈簧床不是獨立筒
軟硬適中蠻舒適的喔
浴室是住過的飯店裡面
唯一不會漏水的
而且淋浴間空間也很大
使用恆溫水龍頭不會忽冷忽熱
浴室裡面的通風扇
提供排風與送風功能
還可以控制溫度
真是很特別的設計心思
房間真的可以看到日出
清水斷崖及太魯閣大橋
距離晚上用餐還有一段時間
飯店服務人員建議可以到新城老街跟海邊逛逛
老街距離飯店才1公里左右
飯店有免費自行車可以借用
但是有人長這麼大了還不會騎自行車
只好開車出去逛啦
這家小吃店超有名尤其是檸檬汁
飯店服務人員建議一定要來
立閣人文旅店後面有一座小花園
逛完新城老街回來
飯店前的停車位停滿了
繞到飯店後方的停車場
順便在後花園拍照再進房間
今天住宿在立閣人文旅店的費用
包含一份牛肉麵套餐
如果不吃牛肉麵也有其他套餐可選
不過牛肉麵套餐價位較高
所以大家都選牛肉麵啦
牛肉麵超滑嫩
清燉牛肉湯頭也不錯喔
還有很入味的糖心蛋
蛋白味道像是滷五香豆干
附近沒有地方可以夜遊
用完餐就回房休息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