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
太魯閣語的意思是回音
這裡曾經是太魯閣族人聚居的部落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成立管理站
提供旅遊諮詢服務
東西橫貫公路太魯閣路段
不是鑿山壁就是挖隧道
無法改善的就建明隧道
布洛灣還要上行2公里
布洛灣分上下兩台地高度相差30公尺
下台地海拔約370公尺管理站設在這裡
提供遊客解說諮詢服務及遊憩訊息
下台地另有環流丘公園及步道
到觀景台可以俯瞰溪畔水壩觀賞峽谷風光
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
展示太魯閣族人織布藤編技藝的精美作品
現場有展示太魯閣族織布藤編紋面等主題內容
織布與藤編為太魯閣族人
最引以為傲的兩項手工技藝
紋面除了代表同一族群的標示外
更是成年與能力的展現
織布是女性的工作
花紋以條紋 人字紋 方格紋 三角形紋和複雜的菱形為主
顏色則多為白色 紅色 黑色圖案精緻美麗
藤編是男性的工作以黃藤為材料
編成上山工作的背籃盛裝物品的簍子盤子等
伊達斯在太魯閣族語是月亮月光之意
伊達斯廳建築物圓滿似明月
原本的環型劇場受颱風重創毀損不堪使用
重新整建為多媒體簡報及舞台表演等功能
根據史籍及老人口述大約300~400年前
中央山脈西側的太魯閣族人
因耕地和獵場不足而遷移到立霧溪流域定居
當時有兩家族分別在布洛灣的上下台地建立部落
但是在1914年的太魯閣事件
和1930年的霧社事件之後
日本統治者便誘迫他們
遷移到現今的秀林鄉富世村和秀林村
立霧溪歷經多次顯著的地形隆起運動
每次地殼隆起都會使河床高度提升
導致河流向下侵蝕作用加劇
此時河流的攻擊坡外坡所受的侵蝕力較大
舊河床較難留下對岸堆積坡
受到的侵蝕力較小而能殘存下來
當河流繼續下切殘留的舊河床相對提高
就形成了表面平坦的河階地形
這種作用持續下去便可以造成
數層高度不等的河階地
河階地形是立霧溪流域最重要的地形景觀之一
聚落果園農場風景區及遊憩區等
都分布在各溪流的隆起河階上
很久以前的立霧溪下游
約在今日白沙橋附近發生過一次大坍方
大量土石完全阻絕的立霧溪
形成了一個具有天然壩堤功能的堰塞湖
當湖底的土石堆積至160公尺左右的厚度時
天然壩堤無法再承受湖水的壓力而潰堤
露出的便是今日的上台地
隨著立霧溪的下切侵蝕作用
又形成了今日的下台地
寧安舊橋長達八十二公尺
是中橫開鑿之初所建
寬度僅容一輛車通過
在當時是台灣最長的單孔橋
寧安新橋在舊橋旁
是懸臂式水泥橋在民國78年完工通車
新橋通車後舊橋只供行人通行
寧安橋下方岩洞有一座小廟
供奉不動明王據傳是日治末期
日人開鑿採金道路時
從日本請來銅鑄的不動明王神像在此供奉
庇佑築路工程平安順利
但後來神像不翼而飛
民國40年台電公司重塑神像並重整修廟
回到太魯閣閣口
結束第一天的太魯閣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