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來看看天空
感覺比昨天還要暗沉
看來今天的太平洋日出
還是沒機會啦
清晨4點半的天空
雲層比昨天還厚
6點多就來送被單跟浴巾了
吃完早餐後天氣漸漸好轉
連陽光都出來了
趁著退房前的空檔
再到立閣人文旅店的後花園拍照
今天的早餐
一如昨天的豐盛美味
尤其是超厚的蔥花蛋
更是讓人回味無窮喔
忍不住吃了好多蔥花蛋
下星期不能再吃蛋了
退房啦
來花蓮可以考慮住這一間喔
要開始今天的行程啦
昨天晚上在飯店用餐時
飯店服務生極力推薦
可以到附近的三棧溪逛逛
假日那裏還有舉辦市集活動
久聞三棧溪流的美麗景致
本來這趟花蓮自由行
只打算逛太魯閣國家公園
在飯店服務生盛情推薦下
今天第一站就來去逛三棧溪啦
三棧溪位於秀林三棧村附近
和三棧北溪會合後奔流入太平洋
這裡的溪水和砂卡礑溪一樣清澈湛藍
吸引好多遊客來這裡戲水消暑喔
開車只要10分鐘左右
飯店的服務生也是本地人
今天有市集活動依指示車車停在廣場
超清澈的溪水
三棧溪上游有一個黃金峽谷
沿溪距三棧社區約5.2公里
屬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
因落石坍方現在已經禁止進入
這裡是深潭區
這些人在玩跳水
三棧北溪發源於海拔2448公尺的塔山南麓
三棧南溪發源於海拔3101公尺的帕托魯山
溪流長約24公里
陡降落差大地形起伏
三棧溪中游貫穿山脈
產生險峻壯觀的峽谷地形
溪谷間奇岩錯綜峻秀
有小太魯閣的美譽
三棧村位在三棧南北兩溪的交會處
據傳最早的三棧部落
是太魯閣族巴拉斯家族
自Taroko-Torowan遷移過來的
他們越過塔山來到三棧溪
與三棧南北二溪間的坡地建立部落
因為這裡盛產菰
太魯閣語稱菰為布拉旦(Palatan)
所以稱此地為布拉旦
1925年日警見各部落散居山區
管理不易強迫太魯閣族人遷移下山
遷居至今三棧溪對岸的台地
統稱為布拉旦社
二戰後不久布拉旦社遭洪水侵襲
布拉旦社分割為南三棧與北三棧
國民政府將日警駐在所Sasijiyan
譯為三棧沿用至今
上游無人居住
才能保有清澈的溪水
今天沒陽光
不然溪水的顏色會更亮眼
現在要去買檸檬汁喝啦
在花蓮新城
幾乎無人不知佳興冰果室
除了小吃物美價廉外
這裡的檸檬汁更是遠近馳名
回程特地過來買一瓶
果然名不虛傳喔
新城神社亦稱新城天主堂
天主堂前身為日本神社
現今仍保留下神社遺跡
教堂採用諾亞方舟造型
外牆爬滿蔓藤
就像一艘蓄勢待發的綠色方舟
難得一見的神社與教堂並存建築
新城為太魯閣族與阿美族南勢群居地
日據時期日軍討伐太魯閣原住民
引起彼此緊張對立
明治29年(1896)12月
駐守新城的日軍分遣隊
一名士兵欺辱玻士林社的少女
引起族人憤慨
在漢人通事李阿隆協助下
由赫赫斯社的頭目哈鹿‧那威
和玻士林社頭目率領各社壯丁
將十三名日軍全數殲滅
史稱新城事件
這次的事件也埋下了大正3年(1914)
太魯閣戰役的導火線
新城事件是東臺灣第一次臺灣人民
抗日行動的重要事蹟深具歷史價值
新城事件發生後
為了紀念殉難的軍警人員
日本政府於大正3年(1914)
建造木造納骨堂
大正9年(1920)又設立殉難將士瘞骨碑
後於昭和12年(1937)在舊址西南側
現今的聖母園以鋼筋混泥土建造神社
戰後神社部分建築遭到破壞
只剩下鋼筋混泥土建造的鳥居
石燈籠及狛犬等大型設施
民國45年應當地居民的要求
來此傳教的瑞士籍神父傅光業
在神社西側建立幼稚園
民國48年再由瑞士籍神父沙智勇
在神社東面建神父會院
民國53年花蓮教區購地
興建一座以聖經諾亞方舟為主的禮拜堂
民國59年天主教醫院落成
民國87年功成身退
位於禮拜堂前花圃內
仍可見一塊寫有
殉難將士瘞骨碑字樣的大理石
在石碑背面隱約可見
當時日軍罹難者的名字
這隻石獅子看起來很快樂
方舟造型的教堂
兩側牆上都是彩繪玻璃
建築前後對照
路口的鳥居
新城練習曲
是一間特別又溫馨的咖啡店
老闆本著與人分享的衷心
開了這家特殊風格的書店
特別的是老闆不賣書
但是歡迎大家來看書
甚至可以借回家看
看完再送回來
或寄回來就可以了喔
練習曲就在新城天主堂隔壁
如果認同老闆的理念
就來喝杯咖啡贊助一下吧
小錐麓步道位於砂卡礑隧道外側
緊鄰立霧溪下游的邊坡上
這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闢建完成的步道
從太魯閣台地走小錐麓步道
可以直通砂卡礑步道口
再接著走砂卡礑步道
可以解決砂卡礑不易停車的問題
小錐麓步道的入口
位於砂卡礑隧道內東端通風口
因此從太魯閣台地出發
依循指示牌穿越斑馬線
沿左側人行道進入砂卡礑隧道
行走隧道中的人行道約330公尺
即可到達東通風口
通風口的另一端便是步道入口喔
太魯閣閣口
依指標過馬路進隧道
往前走約330公尺到達入口
小錐麓步道東端入口
可以欣賞到一片類似錐麓斷崖的地形
小錐麓即因此得名
但是實際上已經長滿樹木
立霧溪下游河道
這一小段就是小錐麓
步道幾乎全是上行的階梯
根本不會比直接走隧道輕鬆
最後來到最高處的單索吊橋
接下來一路下行到觀景台
然後是碎石路到砂卡礑隧道西通風口
隧道通風口
再往前走就到砂卡礑入口了
西通風口離砂卡礑隧道出口這麼近
小錐麓步道入口
走小錐麓到砂卡礑根本是在純運動繞遠路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及南投
是台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
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
其範圍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其外圍山區為主
包括合歡群峰 奇萊連峰 南湖中央尖 山連峰
清水斷崖 立霧溪流域及三棧溪 流域等
假日遊客很多停車靠運氣
太魯閣遊客服務中心
位於太魯閣中橫公路入口牌樓之右側
館內分為地下一層及地上兩層
共有生態遊憩館 人與自然館
環境教育館及特展室等主要展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及警察隊
小朋友最期待的泡麵時間
外面熱呼呼
進來看影片吹冷氣最舒服
太魯閣遊客中心裡的台地步道
分為南北兩段約環繞太魯閣台地270度
南段步道鄰近立霧溪
從遊客中心旁大草坪經過遊客中心後方
延伸至太魯閣警察隊
北段步道則從大型車停車場至行政中心旁
緊靠山邊穿梭在密林中
除了可享受清涼的森林浴
也有機會遇到臺灣獼猴喔
太魯閣台地是立霧溪下切而成的扇形河階地
因河川改道與下切作用持續旺盛而出露的高位礫石層
河流首先挾帶的泥沙在河底和河的兩岸堆積
形成卵石和細沙的堆積層
因地殼上升使得河流侵蝕加劇
將原來河床上廣闊平坦的堆積層
向下侵蝕成一個新的河道
原來的河床就形成河階接著河川繼續下切
河道又再度下移新的階面產生
兩岸出現層層如階梯式的高低位河階
遊客中心後方圓形的觀景平台
原是軍方的碉堡改建而成
當時用以監視海上過往船隻的動向
此處是遠眺立霧溪出海口最佳的位置
立霧溪出海口
天氣越來越陰暗了
北段台地步道就留下一回再來逛啦
趁下雨前趕快拍一張到此一遊照片
宜蘭東澳的粉鳥林漁港
本來只是網友口耳相傳的秘境
因為想要一探秘境
得要爬上高高的防波堤
很多到此一遊的望見高牆
只能徒呼負負
現在地方政府為了方便大家
把過牆梯都搭好了
加上蘇花改東澳段通車了
讓這個秘境一夕爆紅
連遊覽車都聞風而來了
蘇花改通車後來東澳
就跟去後院一樣方便
車車真是超級誇張的多
連大型遊覽車都來了
這道梯化解了眾人心中的高牆
原來的寧靜海灣現在變成這樣
原來祥和的鴿子應該都被人潮嚇跑了
又一個秘境化成了幻影
從前的東澳灣是一片礫石海灘
就跟南方澳的內埤海灘一樣
而且規模更大更壯觀
物換星移後美景不再
礫石灘變成沙灘
消波塊築起一道長長的海堤
東澳灣的美景早已不再
取代的是滾滾沙塵
今天海面上風浪很大
粉鳥林秘境
三天兩夜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自由行
今天要北返回家了
蘇花公路沿途有許多地方在修修補補
由衷希望蘇花改趕快全線通車
不要再節外生枝拖延了
趕快給用路人一條可以放心回家的路吧
南澳這一段要蜿蜒爬上山頭
是最大交通瓶頸
沒跟國五連接是一大遺憾
還得要在蘇澳塞車
星期六的雪山隧道
又是一路龜速走走停停
晚餐就近到石碇遊客中心解決
回家就不用傷腦筋啦